巧克力的成分并不复杂,大量的糖赋予巧克力沁人心脾的甜蜜,能让食用者短时间内就获取大量能量;可可粉为其披上褐色的外观,同时还使巧克力具备了独特风味。其余的一些微量而重要的成分——咖啡因、花生四烯酸氨基乙醇、色氨酸和苯乙胺——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大脑的某些生理过程。
此前有报道称,食用巧克力能让人情绪高涨,并会产生欣快感,或许就与巧克力中微量成分相关。众所周知,咖啡因能使人兴奋,而花生四烯酸氨基乙醇是一种内源性的大麻碱类物质,能与大脑中的阿片类受体相结合,促进大脑中多巴胺的产生,从而人让人产生快感。尽管巧克力的促high能力较海洛因等毒品要弱很多,但科学家们依旧在一些人中观察到巧克力上瘾的症状,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个由chocolate(巧克力)与alcoholic(酒精成瘾)组合而成的新名词——Chocoholism(巧克力瘾)。
巧克力不但能让人迅速地喜欢上它,如果有一阵没有摄入巧克力还会使一些人出现类似戒烟、戒酒、戒毒时常见的戒断症状——焦虑、紧张、浑身不适。波士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皮艾特罗·科顿曾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报道了他在动物实验中的发现。
研究中受折磨的依然是小鼠。有一组小鼠在5天时间内可以敞开肚皮想吃多少普通鼠食就吃多少,另外两天它们可以像打牙祭一样吃到最喜爱的巧克力甜食。另一组作为对照的老鼠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每天只能吃到标准数量的鼠食。
这一实验持续7周。研究进入到第五周时,大快朵颐的甜食组小鼠摄入的热量已经比对照组高出了20%。与此同时,当每周两天的甜食被普通鼠食代替后,小鼠们立刻表现出了茶饭不思的症状,食量比第五周时减少约30%。随着研究的继续,这一症状变得愈加严重。在衡量焦虑感的迷宫试验中,戒断巧克力的甜食组小鼠表现出了更强烈不安的症状,而且一旦恢复供应巧克力甜食,这些症状迅即消失。
分析这种症状出现的原因时,科顿怀疑一种名为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可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是一种与大脑应激反应相关的激素。在毒品和酒精戒断的过程中,科学家就曾观察到这一分子参与其中。为此他测量了这些患上巧克力瘾的小鼠体内CRF的含量,结果发戒断甜食后,CRF的表达水平是之前的5倍。此外科顿还为成瘾小鼠注射了CRF受体阻断剂,使CRF无法再与其受体相结合,抑制CRF发挥作用。效果很明显,小鼠开始慢慢减少巧克力甜食的摄入,开始更多地吃起普通鼠食,而且甜食戒断症状也减弱了很多。
科顿的工作不但初步揭开了巧克力成瘾的神秘面纱,其中的CRF分子还很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研发的靶点。美国酒精滥用及成瘾研究所的心理学家马库斯·海利希就为这一发现击节叫好,他认为对个中机制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对毒品、酒精乃至垃圾食物成瘾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