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方面,北京青年报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围绕大局抓新闻,围绕社会抓焦点,围绕青年抓服务,对主流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进行了全面创新,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气势恢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新闻精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使报纸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厚的综合性都市日报。
报业经营方面,北京青年报逐步对经营运作体制和现有资源进行了大幅度整合,通过将“资源变成资本”,建立起了包含纸质媒体、广告经营、报纸发行、商务物流、内部核算在内的多元化经营新模式,初步打造了新型的报业产业链,从而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为报社未来集团化、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制创新方面,北京青年报不断致力于推进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采编、生产、发行、广告“四轮驱动”的管理理念,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和人员竞聘上岗,坚持“有为者上,曾经有为者养”的用人原则,并适应现代报业生产模式的需求,进行了以编辑为主导、采编分离为特征的编采机制改革,建立起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结构模式。
北京青年报社目前拥有“十报四刊二网”,除《北京青年报》外,还有《信息产业报》、《法制晚报》、《北京科技报》、《BEIJING TODAY》(《今日北京》英文周报)、《中学时事报》、《中学生科学报》、《北京少年报》、《第一财经日报》、《竞报》和《北京青年周刊》、《休闲时尚》杂志、《时事魔镜》、《39.2°》及北青网(YNET.COM)、千龙网(QIANLONG.COM)。
此外,北京青年报社还拥有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年报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北京今日阳光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形成了自身完善的报刊发行和物流配送网络以及新型的报业产业链条。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青年报社抓住中国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即将催生一批具有战略投资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北京青年报的优势资源,横向形成系列报刊群,纵向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稳步推进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通过资本运作和内部市场化,建立一个以北京青年报为核心产品的现代传媒集团。
2004年12月22日,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主流媒体。
未来几年,北京青年报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壮大主业,整合资源,创新制度,打造北青传媒系列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北京青年报在新形势和新机遇下的跨越式发展,为北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新探索
烈日炎炎,野水沟的清洁工张友碧正在打扫地面上的垃圾。和其他清洁工不同的是,在她的旁边,还跟着一个身高约1.75米的年轻男孩。男孩正是张友碧的“二娃”,是一名有智力缺陷的孩子。
张友碧来做清洁工已有2个月时间,每个月有1480元工资。她说:“我要教会他生活自理,尽量不让他成为社会的累赘,不让他去要饭。”
儿子 19岁了还无法辨认数字
昨日下午2点过,张友碧还没回到野水沟10号的家中。野水沟10号,看上去像80年代的建筑,月租是500元。
说起张友碧,周围的居民都非常清楚。正说着,张友碧提着一个口袋和儿子蒋高飞回家了。口袋里是她趁着午休时捡回来的空塑料瓶,这些瓶子他们将以1.5元/斤卖给回收站以补贴家用。
张友碧的老家是合川区官渡镇断桥村,来野水沟做清洁工有两个多月时间。
这期间,她一直带着孩子一起工作。由于蒋高飞有智力缺陷,如今19岁的他,智力不过四五岁的水平,甚至连1到9的数字都无法准确辨认。
蒋高飞的智力缺陷是如何造成的,张友碧至今都没有搞清楚。
在蒋高飞四五岁时,张友碧还在老家务农。张友碧一手拿着扫把,站在阴凉处说:“那个时候,他连鞋子都经常穿丢,走路都是用爬的。”
可由于家里经济困难,蒋高飞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岁。
母亲 带儿工作以学生存技能
蒋高飞白白胖胖的,脸上常露出笑容。两个月前,张友碧带着他来到野水沟,经人介绍,在这里当起了清洁工。负责野水沟片区的清洁工组长杨志雄表示,张友碧来这里两个月了,表现不错。
据了解,张友碧的月薪是每月1480元,除去房租和水电气等固定开支,意味着张友碧和孩子的生活费每个月不超过1000元。
从第一天扫大街开始,张友碧就一直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试图教他当一个清洁工,可惜一直事与愿违。蒋高飞几乎不会说话,不过,会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情感。
看到街上的空瓶子,他会用手肘碰一碰张友碧的身子,用手指着空瓶子,眼睛望着张友碧。
两个月来,张友碧一直试图教儿子打扫清洁、买菜做饭等事情,可儿子学会后,过段时间就会忘掉。昨日下午3点过,张友碧再次教儿子打扫清洁。
蒋高飞拿着扫把,将地上的垃圾扫进簸箕里。累了,就会用手学着张友碧的样子,捶捶自己的腰,然后躬下身子,继续打扫。
“虽然现在可以做,但过一会儿他就变成老样子了。”话虽如此,但每当看见儿子学会打扫清洁,张友碧还是会露出笑容。炎热的天气里汗水浸湿了她的工作服,留下圆形的汗渍。
经历 儿子上过8个月特殊学校
蒋高飞8岁时,被送到了当地的特殊学校。可待了不到8个月,张友碧就将蒋高飞接回了家。
原来,由于他的智力缺陷,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常常只能吃到白米饭而没有菜。张友碧将儿子接回家后,在家务农时,也一直将儿子带在身边。
乡村里的同龄小孩将蒋高飞当成一个乐子,几乎都会欺负他。张友碧说着说着,眼睛逐渐湿润,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几圈,又被强行“收”了回去。
教了两个月,儿子也仅仅只能帮她拿一下扫把,尽管如此,张友碧看见儿子会自己打扫时还是会表扬他。“只要他能做,不论是否成功,我都会表扬他。”张友碧说。
现在,蒋高飞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穿衣服。唯一的不足是,蒋高飞始终分不清正反面,仍常将衣服穿反。
张友碧告诉记者,蒋高飞的父亲也在重庆工地上以打零工为生。
希望 她要让儿子学会生活自理
张友碧共有两个孩子,蒋高飞是她口中的“二娃”。蒋高飞还有一个姐姐,同样在重庆打工。
“他连菜都买不回来,连饭都煮不熟,啷个办嘛?”张友碧抹了抹悄然落下的泪水,哽咽着说道。
蒋高飞也有不懂事的时候。他喜欢吃鸭肝和鱼肉,每当见人吃而自己没有时,他都会发脾气。
他发脾气的方式让张友碧感到心疼。“他发脾气就是自己咬手,拿脑袋撞墙!”张友碧说,“看到他这个样子,我感到非常心痛。”
如今,她唯一的心愿是让蒋高飞学会生活自理,即使亲人不在了,他也能够凭自己的能力生存下来。张友碧提高了声音的分贝说:“我不希望他以后去讨,去要!”
说完,她转过头,看了看蒋高飞,又摇了摇头。蒋高飞还是无忧无虑的样子,不断地四处寻找哪里还有没打扫到的垃圾和空瓶子,不时,他还用手肘碰一碰张友碧的身体,然后伸出手指,指着他发现的目标,对着张友碧微笑。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807/c1053-22472545.html